名篇品读之《爱莲说》
从周敦颐到莲的高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宋?周敦颐)
———————————————————————————————————
当我们轻声朗诵这篇著名的宋词时,当我们被作者笔下莲高雅的情操一遍遍打动时,当我们掩卷沉思禁不住去历史长河中追寻一位士子的足迹,试图探寻岁月变换之中,究竟是什么赋予了他如此广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怀时,我们已深深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但我们或许忘了,他,曾经离我们那么近,曾经也这样深爱着我们脚下的这块热土。
周敦颐,北宋理学创始人,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原名敦实,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是从我们熟悉的这方山水中走出的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
周敦与郴州有着难解之缘,他一生出道为官32年,其中在郴州任职前后达10年之久。郴州,是他治政创学、成就道统宗主的重要发祥地。在郴期间,他克勤克俭,励精图治,在治政、研学(儒、道、佛)、创学(理学)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为其理学之宗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敦颐爱莲,但凡他居住过的地方就一定会有莲的踪迹。而后人对他的纪念,往往也是一座书院一片莲池。花千万,何以独爱莲?更何以一辈子爱莲?这是让人沉思的地方。与其说这是一种喜好,不如说这是一种理想和精神的寄托。
莲,是这世间再寻常不过的植物,而莲“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品格却是尘世中最难得的境界。《爱莲说》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更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周敦颐一生爱莲,也一直以莲作为自己工作生活、为人处世的参照,诚实待人,诚恳做事,清廉为官,潜心治学。史料记载其:“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短短的几个字,有着太多的内涵,这是一生的写照,由此可见追求和信仰的力量。
人的一生,难免坎坷浮沉。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艳阳高照。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人事充斥时间流转的环境之中,面对环境,每个人自会有不同的追求与足迹,这就是所谓的人生。而怎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呢?在《爱莲说》中,周敦颐借花暗指,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最后他将赞赏的笔触落到了莲花上,其实这是几种不同人格、不同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那是一种世俗的名利追求;比如隐逸,其实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逸和淡化。这两种都是作者极不推崇的人生态度。他强调对莲花的赞美,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个层面强调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一个就是价值取向。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存在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何保持自己的操守?要么孤独地坚持,要么随波逐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极具现实启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应该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和人格,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还应该有一块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当然,文中对莲的盛赞,蕴含着的不仅仅是作者对一种品格的推崇和向往,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和警醒。这,可能就是《爱莲说》的意义所在。
从周敦颐到莲,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精神的闪光,这种闪光,绝不仅是个体意义上的闪光,不是一枝独秀,它的影响,如《爱莲说》的脍炙人口,成为一种交相辉映的过程。更需要指出的是,周敦颐以及他的《爱莲说》代表的正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主流,正是以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对社会环境及自身价值的不断审视,对自身道德观念的自觉维护和坚持,推动了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