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科发〔2010〕1号
关于印发《郴州市2010年科技工作要点》的
通 知
各县(市、区)科技局、市局机关各科室及所属事业单位:
《郴州市2010年科技工作要点》已经局务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切实组织贯彻实施。市局机关各科室及所属事业单位必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一○年二月二十六日
郴州市2010年科技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先行先试发展机遇,以依靠科技进步,助推“两城”建设为主题,大力实施“三四一二”科技创新工程和“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着力培育创新主体,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着力优化创新环境,着力提升工作水平,为促进郴州科学跨越发展、加快“两城”建设进程,提供科技引领和支撑。
二、主要目标
争取5个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10个省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国家、省级科技经费支持1300万元,完成招商引资1000万元;重点支持30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4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引进和培育100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创造和应用200项科技创新成果;培育2-3个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增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3-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同比增加30%。
三、工作重点和主要工作措施
(一) 以产学研结合为抓手,着力培育创新主体
1、加强市厅、市校合作。加强调查研究和衔接汇报,切实落实好厅市科技会商议题,争取省科技厅更大支持。在进一步加强与中南大学市校科技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与湖南大学、湖南农大、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科技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搭建平台。
2、加强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独立建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重点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力争稀贵金属综合再生及精深加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入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大力支持企业牵头实施市以上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提升我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认真落实好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投入的内在动力。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引导和支持科技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及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鼓励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重点支持宇腾化工、高斯贝尔等40家科技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加大科技服务企业力度。引导各类科技服务组织加强对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技贸交易服务,进一步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服务活动,切实拓宽为企业服务的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实效。
4、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着眼于资源利用、优势发挥、效益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实施引进和培育百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建立和完善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数据库和有利于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支持企业成为人才引进和培育的主体。大力引进在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建材石墨、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领域拥有科技成果、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切实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通过聘用、任职、培训、课题、项目、选派、技术入股、领办企业等形式,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兴业,着力培育一支懂技术、精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二)以资源高效清洁利用为重点,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突出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项目建设。以稀贵金属高效提取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高性能手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综合利用含铋物料制备高纯铋基纳米材料产业化、GAN蓝光LED芯片工艺技术、铜锡钨复杂多金属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装备研究、合成DCB用微晶铂炭催化剂、CONFORM连续挤压轧制变形镁合金板带材关键技术开发、利用含钒磷铁提钒冶炼钒铁技术研究以及铅冶炼固锍技术产业开发等重大项目为重点,集中投入重点支持,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形成战略性产业,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2、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沿,重点扶持壮大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电子信息、新型高性能非金属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方面,依托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引进和培育大项目、大企业,支持宇腾化工、金贵有色等矿业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重点扶持高斯贝尔、华磊光电等优势企业发展,强化产业配套,形成制造与材料配套的产业集群;在新型高性能非金属材料产业方面,利用石墨、萤石、高岭土等非金属资源优势,发展特种新型材料,支持氟化学10万吨萤石及6万吨无水氢氟酸、高纯石墨提取及精深加工和高岭土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在新能源产业方面,重点发展风电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加快仰天湖风力发电示范场建设;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重点突破节能减排、高效清洁循环利用和生态修复重建技术,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洁净产品制造业和环境服务产业,重点支持资兴发展低碳经济工业园建设。
3、突出发展民生科技。以稀贵金属高效提取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为依托,重点突破节能减排和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倡导和鼓励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模式。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大对重大疾病和常见多发疾病防治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围绕我市公共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防灾减灾、矿山安全、食品安全、烟花鞭炮安全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启动地震应急中心和地震监测台网项目建设。抓好资兴白廊地震监测台建设和东江水库地震流动观测台的数字化改造。积极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出台《郴州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意见》。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和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对22个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示范点及地震宏观观测宣传点进行优化调整,重点培育和建立1-2个示范典型。
(三)以试点示范为手段,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1、加强科技园区基地建设。发挥科技对园区基地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进园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培育优势产业,提高园区产业集聚度。重点推动和支持永兴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资兴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郴州经济开发区等基地园区建设。支持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永兴县申报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科技园区基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大企业、大项目及其配套产业向园区集聚。强化园区基地创新创业能力,大力支持进入园区、基地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园区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使园区基地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聚集地,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2、加强科技成果的创造和应用。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建设和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实施为引导,推广应用产业前景好、技术竞争力强的钨银铋锡铅锌综合利用技术、电子数码视频产品技术、配电自动化管理技术、微晶石墨提纯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现代中药制剂技术、新科技海鲜养殖技术、优质油茶籽高效利用技术等200项先进实用技术,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科技成果产业化。
3、加大农村科技推广示范工作力度。以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的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四位一体”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加强星火科技12396服务热线、农村特色产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村以及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建设,加大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开展。不断完善市科技局、市科协、市老科协“三位一体”大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星火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着力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品牌。
4、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知识产权增量提质、知识产权产业化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执法和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六大工程,推动开展“三级”、“三类”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三级”即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类”即以战略推动为重点带动提升区域知识产权综合能力的郴州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永兴、桂阳、北湖、临武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县工作;以知识产权创造为重点带动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保护的国家、省、市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以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支持和帮助高斯贝尔、金旺实业申报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企业,推荐优秀企业申报国家、省级中小企业专利试点企业。对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县、试点及优势培育企业,各级财政相应给予配套扶持。确保30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实施率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全市完成专利申请850件,专利授权400件。
(四)以科技政策落实为引导,着力优化创新环境
贯彻落实各项科技政策,优化科技政策环境。深入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09〕40号)、省委省政府支持郴州先行先试“34条”政策、《中共郴州市委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意见》(郴发〔2009〕3号)、《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郴政发〔2009〕4号)等推动科技创新的法规政策。研究提出《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四一二”科技创新工程的意见》,进一步优化我市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政策环境,为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认真总结回顾“十一五”科技工作,积极谋划,做好“十二五”科技规划。进一步加强科技宣传和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精心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日、送科技下乡、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等活动,扎实推进科技“四进”,营造全社会关心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五)以加强自身建设为保障,着力提升工作水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积极开展“讲忠实友爱、谋创新创优、促富民强市”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干部作风建设、行政效能建设和工作制度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导向,营造浓厚的“三守三创”氛围,增强科技系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树立高效、廉洁、文明、和谐的良好机关形象,不断提高科技队伍素质能力和工作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科技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技网络,健全科技服务平台,启动地震应急与监测中心建设,提升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