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16年造林绿化工作综述
一、造林绿化工作完成情况
1、人工造林
全市2016年完成造林35.86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16%,无节良才培育完成1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优材更替完成1.4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封山育林完成30.1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3%,森林抚育经营完成76.34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9%。此外,全市完成珍贵树种培育2.88万亩。
2、裸露山地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绿化“裸露山地”指示,结合我市实际和森林生态景观提质工程要求,我市完成裸露山地造林15.3万亩,切实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3、乡村绿化
各地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2016年完成“五边”造林12.4万亩,新增村庄绿化面积0.4万亩。
4、绿色通道
按照“一路一品”的绿化模式,对我市的主要交通干线开展绿化提质工作,完成绿色通道建设2746公里(含绿化提质部分),。
二、工作主要特点
1、营造林工作在景观提质上有成效。近年来,我市在城镇周边、主要交通干线两侧、主要水系周边,大力开展森林景观提质工程建设。在造林树种选择上,由传统选择杉、松等用材树种造林向选择胸径3公分左右大规格彩叶树种、观果树种和珍贵用材树种造林转变;在造林苗木规格上,由传统选择一年生苗木向选择2年生容器苗造林转变;在造林投入上,由传统国家重点工程补贴造林,向部分重点项目由地方财政全额投资建设转变。通过几年努力,逐步形成了我市多树种、多林种、多结构、多色彩、多景观、多效益的森林生态体系。
2、营造林工作在攻坚克难上有力度。近年来,我市对难造林地的复绿上,加大投入,攻坚克难,取得了很好成效。通过对城镇周边的采石场、采矿场、重点工程废弃场等造成的“天坑”进行调查摸底,全市拥有各类“天坑”100多个,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从2015年开始,市财政每年预算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天坑”治理,通过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吸取经验、科学规划和精细化施工,仅2016年,全市就完成“天坑”治理13个,总投入3000多万元,治理天坑10多万平方米。使昔日难看的“天坑”变成了美丽的景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按照“农户自愿、宜造则造、宜封则封、适地适树”的原则,统筹考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综合施策,全年完成治理任务1.1万多亩,有效遏制了石漠化的蔓延。
3、营造林工作在示范带动上有实招。近年来,为有效推动森林景观提质建设,我市要求每个县市区分管领导、市林业局每个领导每年挂名建设一个森林景观提质建设示范点,地点在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和城镇周边,面积要求集中连片100亩以上,按照“增花添彩”的要求,采取高标准、高规格、高投入建设,每个示范点市林业局给予5万元以上不等的补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6年,全市完成森林景观提质建设示范点29个,面积1万多亩。
4、营造林工作在管理模式上有创新。为促进营造林工作现代化、信息化,我市以“互联网+”营造林管理模式引领郴州造林新思路,以营造林信息化为基础,以林火监测平台为切入点,大胆探索“互联网+”林业发展新路子。在营造林管理上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了“在哪里造”的问题;运用林木测土配方信息系统,解决了“造什么林”的问题;实施动态管理技术,解决了“造得怎么样”的问题;应用森林资源监测技术,解决了“造后怎么管”的问题。通过实现“互联网+”与营造林工作的深度融合,促进营造林水平精准提升。目前,“互联网+”营造林管理系统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得到国家局、省厅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支持。
三、工作主要困难
1、造林难度和资金压力大。随着我市先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取得成功,全市绿化面积大幅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67.71%,所剩区域基本属于难造林地。有些地块无法使用运输工具等机械,只能通过人力绕道进行施工;有些地块遍地石渣、石块或混疑土,全部靠人力清除后换土,苗木成活率低。今年我市计划完成裸露山地绿化面积为2万亩,部分地段如废弃料场、废弃渣土场,每亩造林绿化成本达上万元,一般的裸露山地造林大多每亩须1000-3000元,加之人工成本逐渐提高造林难度逐渐加大,县市区也面临很大资金压力。建议省厅继续提高造林补助标准,尤其是重点项目和难造林地植树造林标准。
2、管护任务和难度大。根据统计,自2008年冰灾以来全市累计造林420万亩以上,近八年,每年平均以50多万亩的面积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如今各地造林区域已经进入重要抚育管护期,从而带来管护任务重。由于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成本上升,也造成管护难度大等问题。建议省厅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侧重于抚育管护和森林生态景观提质方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