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踏实实做事
——电影《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观后感
近日,市科技局组织大家观看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让我对“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有了一个更深入和具体的了解,在平凡中见到了伟大。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影片通过再现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集中表现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
袁隆平是我们80后一代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但这似乎离大家的生活非常遥远,通过影片的观看,在深深感动之时,才发现袁隆平并不高高在上、并不遥远,特别朴素、平实。特别在深入了解了他的生平事迹后,除了敬佩,我们感觉他就像自己身边的一个人,刚刚熟悉,却很亲切。了解了他的先进事迹,我深刻感到作为当代一名普通的社会工作者,应始终保持工作热情,不浮躁、不懈怠,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像袁隆平院士那样,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悲观绝望,踏踏实实地实现他的理想,一步一步改变世界对中国的偏见。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如下为人处世的道理。
第一、热爱祖国的赤胆忠心、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爱,一如他对母亲的依恋。失去母亲时,从不掉泪的袁隆平不禁号啕大哭;看到祖国贫弱,心忧天下的袁隆平立志奋起。虽然这些没有以标语口号和豪言壮语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观众却可以感受到理想主义的旋律激荡始终。不仅仅是袁隆平,包括始终支持他科研工作的成洪涛,他的妻子、学生、助手,南繁基地的农民等等,他们的言行和目光,也同样闪烁着理想主义激情。正是有了这份对祖国的赤胆忠心,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10年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他最终实现了“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这一远大理想。
第二、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论述的结论。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从“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这一重大突破,打破了传统经典理论的束缚,他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第一人。但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继续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至此,他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在67岁的时候又产生一个惊人的想法——挑战超级杂交稻。对此,天性不满足的袁隆平院士依然信心百倍。
第三、谦虚豁达的高尚品德,终身钻研的学习精神。袁隆平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杂交水稻的成功虽带给了他许多的荣耀和光环,可他却从不摆名人架子,待人坦诚。今年已经79岁的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在研究中心,他经常组织研讨,鼓励大家发表见解,集思广益;他经常接待国内外同行的友好访问,十分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常常邀请客人举行学术讲座,以开阔眼界,互通心得。往往在这种时候,他把自己当成学生,虚心地请教问题。
袁隆平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改变了世界,袁隆平以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贡献使他无愧于“科技伟人”之称号。作为一名科技管理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学习袁隆平默默奉献、踏踏实实做事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工作能力,提高为全市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水平,让更多的人充分运用手中掌握的科技知识,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对于像我这样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人来说,仅仅做好分内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工作中向经验丰富的领导、同事们积极请教,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在融洽的环境中,把工作做好、做精。这次学习机会,如同点亮人生旅程中的一站明灯,我坚信用这盏明灯照我前行,我一定能走得更远!
郴州市知识产权局: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