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创”为抓手推进富民强市
邓文武
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是当前全市人民的共同心声,是郴州“十一五”期间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可供选择的具体方法和路径很多。我的建议是: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先导,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契机,以“三创”为抓手推进富民强市。
一、推动全民创业。全民创业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外地的成功例证和我市的发展实践都反复证明,只有全民创业,才能缩小发展差距、带来全民富裕;只有全民创业,才能营造干事氛围、实现科学发展。我们要正视竞争发展大潮中“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现实,解放思想,学习温州,围绕 “四个一批”(即推动一批敢闯敢试的干部带头创业,培育一批创业有成的各类老板,壮大一批支撑大局的骨干企业,新上一批实效显著的农民致富项目),着力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切实增强全民创业追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首先解决想不想创业的问题,就谈不上敢不敢创业、会不会创业的问题。因此,推动全民创业的头一件事就是要强化干部群众的致富欲望,激发人们的创业冲动。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大力倡导向温州人学习。学习他们善抓机遇、敢闯敢干、知难而上、永不满足的崭新思想观念,学习他们不守土恋家、不求稳怕变、不依赖等靠、“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闯劲拼劲,学习他们“千家万户办企业、千辛万苦搞经营、千山万水闯市场、千方百计创新业”的拼搏精神。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人人想做创业者的浓厚氛围,并在创业者群体中逐步形成想创大业、争当老板的价值取向,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摆脱固守家园、画地为牢的传统束缚,改变等待观望、得过且过的消极心态,拿出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胆识勇气,更加主动地投身全民创业大潮。
二是大力培育各类创业主体。富民强市是460万郴州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包括广大干部的积极性,普通群众的积极性,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只有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干事创业的热情才会高、办法才会多、力量才会大。因此,培育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创业主体,是当前推动全民创业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利益导向机制,鼓励支持一批机关干部成为离岗创业型老板,鼓励支持一批科技人员成为在岗兼业的科技转化型老板,鼓励支持一批走出校门的大中专学生和复员转业军人成为自主创业型老板。要通过优惠政策措施,引导鼓励在外打工有成者“凤还巢”,回乡上项目、办实体,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引导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工作人员投资入股或领办兴办民营企业;引导鼓励各类经纪人成立中介组织,从事商品和服务代理及其他经济活动。要借鉴外地成功做法,多策并举,强力推进,引导扶持中小企业扬优展长,错位发展,着力打造产业层次高、集聚能力强、具有郴州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总之,要让一切干事创业的激情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力充分涌流,努力在全市形成“百姓创家业、能力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三是有效实施服务创业举措。要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放宽企业经营范围和名称审查,按照“非禁即可”的原则,允许民营企业自主选择经营范围。简化企业登记程序,全面实行工商登记“告知承诺制”,对注册资本一次性足额到位有困难的公司企业,可采取分期出资的办法申请设立。要出台创业扶持政策,在财政安排一定数额启动资金的同时,每年都从民营经济对本级财政的新增财力贡献中拿出一部分作为专项资金,采取贴息或奖励等办法,用于引导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就业型民营企业。对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或下岗失业人员自办的企业给予税收、收费等政策性扶持。对获得省以上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要加强创业能力培训,邀请事业有成的创业先行者和各行各业专家为那些有着强烈创业欲望的人提供指导咨询,帮助“门外汉”进入创业门槛,帮助已经创业的成就大业。整合全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发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企业内设培训中心等投入全民创业职业培训这一功德无量的基础工程,联手打造适应就业需求的郴州“技术蓝领”队伍。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农村成人学校和致富能人的阵地、师资作用,把面广量大的农民培训工作有声有色、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努力使全市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得到提高,使培训后的劳动力成为劳务市场上的抢手资源,打造郴州的劳务品牌。
二、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第一推动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日趋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只有把促进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基点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才能有效突破制约我市发展的各种瓶颈,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为此,全市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优先发展,认真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着力构建党委政府统筹、科技部门“领唱”、企业人才“主唱”、相关部门“伴唱”、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格局,形成促进科技创新的合力。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推动科技进步、加强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认真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坚持把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优先支持的位置,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幅。认真落实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努力增强调配全社会科技资源的能力,吸引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
二是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科技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培养造就一批紧扣产业实际需求、潜心科研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紧跟科技创新潮流、锐意进取的科技创新团队。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引才引智工作力度。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努力打造并完善全市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舞台和机制,尽快建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三是加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刻把握当前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深入学习借鉴外地做法和经验,紧密围绕我市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市、全省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围绕构筑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桥头堡”,支持帮助企业依托高校院所建立国家或省、市技术研发中心,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体系。要形成科研课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车间田间中去的良好机制,充分发挥全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作用,使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坚持环境创优。环境就是生产力。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之所以发达,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环境优良,尤其是他们的软环境优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优良的环境是创业、创新的“高速公路”和“直达列车”;低劣的环境是创业、创新的最大泥淖和最大桎梏。推进全民创业、科技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关键就在于有不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环境优,目标就能早日实现;环境劣,目标就可能会成为泡影。郴州就会错过发展良机,党和政府就会丧失民心。所以,抓环境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抓富民强市,就是抓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打基础、创环境、反腐败、促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效能行风热线、媒体暗访暴光等多项措施,大力整治机关干部作风,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明显改观,但“事难办”、潜规则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应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以下措施将经济发展环境创优工作推向深入。
一是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市委常委会每半年要听取一次环境创优情况的汇报,不讲成绩,只讲问题,讲根源,讲怎么干。市政府每季度都要开展民意调查,分析比较全市人民对环境创优工作的满意度,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拿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解决意见。人大、政协要依据自身职能,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和民主评议。总之,四大班子和纪检监察要做环境创优的坚强后盾,主要领导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抓环境创优工作。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要把重点放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切实为重点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二是突出环境创优重点。要以政务环境创优为核心,通过政务环境的优化带动社会治安环境、创业融资环境、安全生产环境、市场轶序环境和舆论引导环境的优化与进位。要围绕打造湘南地区乃至全省“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创业环境,大力弘扬以解放思想、创业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通过政务公开、规范审批和责任追究“三把利剑”,狠刹“部门利益为重,行使权力为本;借强化管理之名,谋狭隘利益之私”等歪风邪气,坚决清除影响发展的思想阻力、人为障碍和体制束缚,使人民群众无阻碍地实现自主创业,使民营企业无阻碍地实现自主发展。
三是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无论是制定规章,还是实施管理,都坚持把能否调动企业家、创业者和纳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作为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要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为重点,强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着力解决社会反映集中、投资创业者望而生畏、敢怒而不敢言的“中梗阻”现象。针对投资创业者和基层企业反映强烈的收费多、罚款多、检查多等若干突出问题,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就“阳光收费”、“检查行为规范”、“首次违规告诫”、“通行权下放、否决权上收”、“罚款行为监审”等提出若干创新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具体规定,并狠抓落实。从而在全市开创各种人群谋求致富、各类企业竞相发展、各级干部狠抓项目、各个单位热忱服务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