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008年9月
随着“科教兴郴”、建设创新型郴州的实施,以鼓励自主创新为导向,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企业自主研发为核心的创新能力为主线,全面提高郴州科技创新水平,培育壮大了3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强了郴州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了郴州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46.99亿元。
一、 现状和特点
1、 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
近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郴州的决定》、《关于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成为了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的重要利器。在税收激励措施、增加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激励科技人才创新等方面上,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优惠政策,极大地鼓励了企业等积极参与科技创新。
2、 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明显加大
郴州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对发展自主创新成果有着推波助浪作用。2007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11352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达1.13%,比去年增加0.1个百分点。科技三项经费550万元,同比增长243%。2008年科技三项经费猛增至1000万元,增幅达81.8%。
3、 企业科技经费明显增长
经费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必备条件。随着科技意识的增强,企业主动筹集科技经费,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2007年,大中型企业自己筹集的科技经费达1.32亿元,比上年增长48.31%,另外还通过金融机构等渠道筹集科技经费达0.64亿元,共筹集科技活动经费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75%。
4、 科技创新产出明显增加
全市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46.99亿元,比上年增长48.28%,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8731.9万元,同比增长53.81%,新产品产值达18.69亿元,比上年增长54.46%,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2.26亿元,比上年增长69.92%。
5、 科技创新人才明显提高
科技活动人员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2007年,全市科技人员达66838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科技人员达53892人,比上年增长5.6%,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31714人,比上年增长5.09%,科学家和工程师达1156人,比上年增长19.42%,从事R&D活动人员总人数达到954人,比2000年增长了13.84%,年均增长2.21%。
6、 产学研结合明显增强
面对新形势,企业更积极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密切的技术合作和依托关系,联建技术中心等,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07年为止,郴州已有12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单位建立了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长效机制,共建了15家市级研发中心及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7、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自主创新成果的实施和利用离不开知识产权,要保护好创新者的利益,必须有自主知识产权。2007年,郴州共完成专利申请491件,专利授权200件,专利申请、授权同比增长19.85%、45.71%,远远高于全省9.6%、1.14%的平均增长水平。实施专利306项,专利项目创产值78027.4万元,利税7740万元,创汇1702万美元。
二、 存在的问题
1、科技投入不足。2007年,郴州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0.18%,全市科技三项经费虽然逐年增长,但市级三项经费仅占财政支出的0.4%,离《科技进步法》要求的1.2%相差甚远,前两项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65%左右。企业、社会等其他方面的科技投入更是微乎其微。
2、科研开发机构少,科研设施落后,科研能力不强。全市仅有独立科研开发机构17个,其中市属科研开发机构6个,县属11个,而且大多数科研机构研究设施落后,经费短缺,研究人员不足,科研开发能力弱。
3、科技人员缺乏,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科技人员总量不足,特别缺乏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农业、卫生领域的技术人员比重大,工业、经济领域的科技人员偏少。
4、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我市的科技成果在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可总体上存在农业及医疗卫生领域成果多,工业和经济领域的成果少,技术引进类成果多,自主创新的成果少,实用技术型成果多,产业型成果少的“三多三少”现象,科技成果对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推动经济发展作用还没有有效的发挥。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科技政策措施落实
认真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和国家、省、市科技大会精神,特别是几项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大措施。切实把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自主创新产品的优先采购、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金融支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实,主动向企业解说各种政策措施,让企业充分运用政策进行发展壮大。
2、加大科技经费投入
在财政投入方面,应按照《科技进步法》等关于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的规定,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应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使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地方财政对科技投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科技三项费、产业引导资金、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等都应向自主创新产业项目倾斜,重点扶持重大技术发明、专利转化实施,加快培育一批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示范企业。
3、突出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建立以企业为主、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增强自主创能力,提升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财政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扶植企业建立稳定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引导和扶持企业申报、创建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共建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产学研示范基地,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制、开发、攻关等,提升企业自主创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4、强化产学研结合
积极主动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建立产学研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长效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在科技计划上优先安排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他企业联合承担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一批重点产业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动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推荐,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加强产学研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技术培训、技术市场、信息网络、合作交流等平台,形成功能齐全、高效创新的产学研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
5、增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融资难历来是制约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也一直困扰着专利持有人,解决这个瓶颈有效途径。科技部门可与银行进行合作,共同建立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科技创新贷款平台,推出无抵押无担保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举办优秀科技创新项目与银行业主对接洽谈会,助推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给科技创新人员看到希望,提高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6、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才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平的竞争秩序和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为科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打破体制障碍,促进区域人才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对现有的科技人员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培训和提高,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
8、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以知识产权的管理、运用为支撑,构建一个推动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良好、有效的政策体系。知识产权对于自主创新,对于企业命运至关重要,是因为知识产权贯彻于自主创新的全过程。企业要发展,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帮助和促进企业开发和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加强和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切实维护企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