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进
——柳州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郴州发展的启示
柳州市辖六县四区,总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2.50万人,是广西最大的工业中心,我国西部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现有工业企业34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430户。2001年,柳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5.6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3.35亿元,而当年郴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7.1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9.1亿元,从这两项指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柳州经济不及郴州。但在2004年柳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4.8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总收入67.74亿元,而郴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4.2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4.8亿元,在短短的三年时间柳州的经济反超郴州。2007年柳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38.7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16.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89.1亿元,进一步扩大了与郴州的差距。柳州发展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柳州市坚持工业主导,重视科技创新,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经济起飞的重要路径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启示之一:坚持扩大开放,大力引进技术。
引进技术不仅降低创新成本,节约产品进入市场时间,同时能够加快追赶的速度,缩小发展差距,因此不失为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的一个捷径。一直以来,柳州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近年来在全球制造业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促使柳州传统产业不衰反兴诸多因素中,源源不断的技术引进和改造提升至关重要。柳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多方搭台,广开渠道,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积极利用会展、专题招商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一招三引”活动,特别是利用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这一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与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广泛交流合作,吸引东部产业与技术转移。同时,设置“一招三引”科技专项,重点支持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示范,建立行业性技术引进创新服务中心,加强引进创新科技服务网等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
郴州作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重要基地和桥头堡,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和资源等优势。近年来虽然招商引资、引技、引人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表现在意向性项目多,落实的项目少;引进基础投资项目多,产业项目少;一般性加工贸易项目多,高科技含量项目少;引进的生产线项目多,引进研发机构的少,高智能、高层次人才匮乏,引进艰难,高新技术和高端产品与我市企业对接困难和壁垒较大,特别是在为企业引技引智及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可做。要抓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沿海地区技术和产业转移、“红三角”经济圈推介会及洽淡会等机遇,把我市的科技交流与引进融入郴州新型工业化经济和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发展战略中,建立我市与泛珠三角地区及港、澳的科技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宽我市与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积极利用国内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做好项目的策划和构造,提高科技“一招三引”工作的绩效。
启示之二:坚持企业为主体,推进自主创新。
近年来,柳州市以建设国家“科教兴市”试点城市和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的为契机,推动柳州经济从对国外技术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注重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创新的元素改造传统产业。柳州市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市场需求,组织对重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引进技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引进一批,投产一批,消化一批,创新一批”的目标。柳工公司在引进美国、德国技术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公司建立了完善而强大的技术开发体系,技术开发和制造能力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2007年柳工研制生产的装载机、挖掘机等主导产品销售3.3万多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柳州汽车工业以上汽通用五菱、东方柳汽、一汽柳州等大型企业为龙头,通过引进一批先进的整体与零部件制造技术,并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研制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产品,2007年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0亿元。柳州欧维姆公司根据市场需要,加强引智、引技,加大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268种,其主导产品预应力锚器具产量和质量都居国内同行首位,占据国内65%的市场份额,还出口到东南亚、日本、美国。
改革开放以来,郴州企业通过直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增加了技术积累,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一定基础。特别是一些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如金箭焊料、强旺新材料、金贵有色等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并进行二次创新,加快了发展步伐。郴州初步形成了有色、能源、医药食品、建材、化工机械、电子信息等6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格局。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3户,其中产值过亿元的89户,6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0%。但郴州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脱节,一些企业往往只重视引进技术,不注意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选择仿制复制而不能在引进的基础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导致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水平偏低。技术可以引进,而技术能力不能引进,只能通过“干中学”获得。要进一步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采取外部激励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变政府推着企业干为企业主动积极地瞄标市场,加强技术攻关,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掌握一批关键和核心技术。
启示之三:加强统筹协调,突破技术瓶颈。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区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统筹协调。近年来,柳州市本着“扶、让、给、奖”的原则,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优化发展环境和机制。柳州市建立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的协调机制,围绕支柱、重点、优势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组织编制技术引进指南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年度重点实施计划,确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重点,明确各个领域的工作方向,加强对引进项目的立项审查和实施督查,加强对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协调和管理,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整体水平,避免低水平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长期技术依赖。以“柳州创造”为目标,围绕独具柳州特色的汽车、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引进系列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造就了一批新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目前,柳州拥有了柳工装载机、五菱微型汽车、两面针牙膏、金噪子喉片、OVM预应力锚具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柳州市有11家企业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行业,柳钢、柳工、五菱等5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企业500强”,其中柳工已进入了世界工程机械50强。
郴州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之美誉,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7大类70多种,其中钨、铋、钼储量居全国第一,锡、锌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2651亿元以上。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有色工业223户,有色工业产值、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超过40%。有色工业目前是我市第一大产业,主要产品有蓝钨、APT、硝酸银、AT纳米剂、锡锭、铋锭、铟、氧化钼、铅精矿、锌精矿等。然而,在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的开采和深加工方面,矿产资源深部开采技术,低品位矿、多金属复杂矿采选分离技术,稀贵金属精深加工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石墨精深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等技术关键和领域,已成为制约我市优势产业高水平高效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创新环境,整合扶持政策,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化,推进我市经济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启示之四:加强产学研结合,构建创新体系。
柳州市注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外部资源,加强对引进技术的转化应用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企业实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80%以上规模企业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交流合作,联建技术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柳州市现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行业技术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并正在建设专利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和中小型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金嗓子公司通过引进华东师大科技成果“金嗓子”喉片技术及相关设备,不断推进二次创新,精心培育和开拓市场,从一个普通的糖果生产企业发展成为一家产值5亿元的现代制药企业,“金嗓子”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根据最近对郴州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产学研结合情况的调查,全市182家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合作关系的44家,合作项目83个,已取得合作成果180多项,一些企业如郴州金箭焊料、永兴鑫泰银业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构建产学研联盟,组成技术创新体系方面我市还仍有较大差距。要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所为技术依托、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体系。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大力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合作。进一步加强我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信息服务平台、产品检测中心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加强引进创新服务网建设。
启示之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发展后劲。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造并保护知识产权,是企业在创新发展中永葆活力和争取主动的重要法宝。柳州市注重从引进、消化、吸收与集成创新的角度支持企业从国内外引进发明专利或有重大意义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并进行二次开发或集成创新,形成新的自主知识产权。组织实施重点领域企业和行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示范工程及专利技术二次开发专项计划等措施,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并对专利申请及实施设立了专项支持与奖励,有力推动了自主创新工作的开展。专利授权数“十五”期间比“九五”期间增加了97.85%,其中柳工及欧维姆成为国家专利试点企业,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郴州市的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发明专利比例逐年增多。但,郴州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企业申请专利比例和专利实施率均偏低,2007年专利申请量450件,不及柳州的一半,8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接触过专利,且已有专利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专利其名而申请专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还有相当艰辛的路要走。要加强各类科技创新人才的凝聚和培养,鼓励引导企业在注重技术引进的同时,切实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通过后发优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郴州市科技局计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