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产业主导全面发展,努力化解经济下行压力,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据核算,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01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97.1亿元、1099.7亿元和715.3亿元,分别增长3.9%、7.1%和12.3%。
一、三次产业稳定发展。一是农业稳中向好。全市粮食、蔬菜播种面积为353.2千公顷和104.3千公顷,比上年分别增长1.4%和3.5%。粮食总产量190万吨,收购烟叶100万担。牛、羊出栏分别增长4.1%和4.6%,油料、蔬菜产量分别增长4.2%和4.5%;水产品产量增长3.3%。二是工业平稳运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1%,其中,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和6%,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三是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比全部投资增速快12.5个百分点,发展后劲增强。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939亿元和945.7亿元,分别增长15.3%和21.2%,新增贷款余额达165.3亿元。全市接待旅游人数3828.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372.2亿元,分别增长15.4%和17.2%。邮电业务总量增长17.5%。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3、4.1和4.1个百分点。
二、需求动力仍然较强。一是项目投资建设力度加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增幅比全省高1.3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44.6亿元、862亿元和1162.4亿元,分别增长21.4%、5.8%和32%。工业技改投资523.3亿元,增长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60.1亿元,增长18.8%;房地产开发投资194.4亿元,增长19.9%。全市亿元以上项目413个,增长7.3%,完成投资624.7亿元,增长14.2%。二是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9.6亿元,增长12.2%,增幅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业中,汽车类零售额63.3亿元,增长16.8%。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商品房销售面积518.6万平方米,增长20.6%。三是外向型经济总体较好。全市新批准外资项目41个,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增长15%;新批内资项目778个,实际到位内资408.2亿元,增长13.2%。对外贸易有所放缓,实现进出口总额28.2亿美元,下降38.2%。
三、结构调整有力推进。一是产业结构趋优化。全市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同期9.7:56.8:33.5调整为9.7:54.7:35.6,其中三产业占比提高2.1个百分点,二产业占比下降2.1个百分点。二是工业转型加快。全市规模工业中,高加工度和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工业比重26.4%和9.6%,同比分别提高2.1和0.4个百分点。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76.7%,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投资力度加大。全市服务业投资1162.4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3.6%,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民生工程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7.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29.9%,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四、改革促进活力增强。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7.63万户,比上年增长9.6%,注册资本和经营资金1833.52亿元,增长30.7%;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1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数量7379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数量2.3万户。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本级合并、取消、下放行政许可项目140项,减幅56.2%;审批服务时限压缩62.6%,政务环境明显改善,行政效能显著提高。
五、民本民生继续改善。一是民生投入力度加大。“民生100”工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9%,民生工程投资达167.1亿元,增长23.3%,生态环保投资163.6亿元,增长62.7%。完成农村公路建设239.1公里,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含棚户区、农村危房改造)5.1万套(户),解决农村41.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就业人数稳定增加。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9%。三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国家统计局郴州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显示,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8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34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78元,增长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