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地处湖南省东南边际,位湘、粤、赣三省交界,居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广东韶关“红三角”之轴心,国土面积2424.9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96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2%,辖23个乡镇,309个行政村,总人口近40万,国家重点扶贫县。过去谈及汝城,人们听得最多的可能是“汝城交通太落后了”——远离铁路,不通水路,依赖公路。通往外县干线公路106国道和S324省道,山路弯急坡陡,交通瓶颈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障碍。 “十一五”期间,汝城交通事业发展打破常规,励精图治,实施交通大会战战略,到“十一五”末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行业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交通运输“三个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逐步摘除交通“落后”的帽子。
一、基础设施建设三线指标结硕果。
1、争资力度大,项目资金足。“十一五”期间,累积争取交通建设资金近6个亿,是整个“十五”的近10倍。回顾五年来争资的工作,件件都是大手笔:争取了厦蓉、岳汝高速公路的立项建设,同时争取省交通运输厅批准将三条连接线扩宽建设资金6000万元以上,并争取岳汝高速公路建设协调经费2.2亿元;争取106国道汝桂公路二级公路扩改资金8000万元;争取106国道旧线县城至官路和S324线文明至界牌岭资金475万元;争取农村公路建设计划资金2117万元;争取农村客运站、渡改桥、危桥改造、水毁修复等建设资金185万元;争取公路养护经费1000万元左右;争取取消二级公路收费政府还贷补助资金3200万元,今年已到位320万元;争取成品油税费改革奖励资金160万元。所争取交通项目资金的数量居全市各县(市)区前列。县乡村三级共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4456万元。
2、立项措施新,建设项目多。五年间,累积争取大小项目30多个:争取省交通运输厅批准将三条连接线同时扩宽,争取106国道汝桂公路二级公路扩改项目26.8公里,争取106国道旧线县城至官路8.5公里和S324线文明至界牌岭2.2公里大中修计划,农村公路建设计划项目10余个,通村、通组公路建设规划5000公里。争取农村客运站、渡改桥、危桥改造、水毁修复等建设项目5个。将村道升乡道、乡道升县道、县道升省道项目上报至省厅规划办,为我县争取“十二五”公路建设项目,切实完善我县公路网路结构,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夯实了基础。此外,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按照新颁发的《公路养护技术评定标准》对境内的县、乡、村、组道实行了CPMS公路技术状况评定,采用GPS技术手段采集了全县所有乡镇、建制村及自然村的公路通达情况和所有农村公路的坐标轨迹和属性数据,建立了农村公路信息数据库,为我县“十二五”县、乡、村道立项养护建设,以及启动通组公路建设提供了精准的依据。
3、项目跟进快,建设成效好。一是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厦蓉高速公路汝城段征地、拆迁、安置等协调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完成投资50亿元,占总投资的85%;施工单位正在进行全面施工,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0多亿元。两条高速公路的施工环境较好,多次受到市协调办和业主单位的表扬。在高速公路协调指挥部的工作检查评比中,汝城县是唯一达标合格单位。二是干线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完成了106国道汝城县城至广东桥32.36公里二级公路改建工程,畅通了汝城南下主通道;启动了106国道县城至白泥坳26.8公里二级公路扩改工程,目前正在紧张地施工中;完成了106国道旧线县城至官路段8.5公里和S324线文明至界牌岭段2.2公里大中修任务。三是农村公路建设绩效突出。全面完成了双联至凉滩12.1公里、沙田至濠头12.3公里、暖水至东坪6.5公里联网公路扫尾工程,占市考核目标7公里的441.43%;完成三九公路三江口至八丘田段2.2公里扩宽改造任务;完成九小公路全线23公里工程;通村公路通畅工程已完成水泥路面铺设398.6公里;建成南洞、集龙2个农村客运站和20个农村招呼站。
二、运输保障大变样。一是公路管养再上台阶。五年间,大修国省干线公路50.2公里,中修县道193.2公里、乡道243.336公里、村道256.121公里,完成了263.25公里灾害路段防治工程,“十一五”末好路率国省道达88.74%、县道达92%,乡村道达88%,增强了公路通畅能力;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制定了农村公路养护计划,确定了养护单位和养护人员,分别与责任单位签定了责任状,与所有行政村签定了养护管理协议,确保全县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全面展开,逐步迈入规范化管养轨道;强化路政管理,加大公路治超力度,联合公安交警、工商、农机等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严厉的车辆超限超载治理活动,通过源头治理和路面巡查,共查处各类超限超载车辆9672台次,卸载货物23212吨,车辆两超现象得到初步遏止,全县公路超限超载率下降了65%,有效的保护了路产路权。二是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累积完成客运量262.1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3611.35万人公里、货运量2601.25万吨、货物周转量18222.36万吨公里,五年累积增长15.36 %、12.9 %、26.1 %、26.9 %。运输总量、质量明显提升,在全县节假日、旅游“黄金周”、防汛抗旱和重大突发事件处治中发挥了重要的运输保障服务作用;完善了道路运输市场准入退出和转让机制,建立健全了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建了客运市场准入退出专家评审组,今后凡新增和报废班线客车、出租车及公交车运力投放,一律经专家评审组审核,再报县政府批准,严禁经营权私下转让;规范出租车和城市公共汽车管理,向全社会公开竞标出租车、城市公汽经营权,审批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质量信誉良好的专业运输企业承担我县的出租客运和公交客运,实行公司化经营,有效提升了出租车、城市公汽的客运服务水平;在全县范围内持续开展客运市场秩序集中综合整治行动,重拳打击非法营运行为和操控客运市场的黑恶势力,坚决取缔从事客运的农用车、摩托车和报废车,切实规范班线客车、出租车和城市公交营运秩序,确保了全县客运市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经营行为明显规范,服务质量明显提升,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明显加强,客运行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切实优化了全县道路运输环境。2010年成功取缔县城三轮摩托客运市场。净化了城市交通。
三、运输管理有突破。一是继续深化交通体制改革,理顺机制、凝聚人心。按照上级要求,“十一五”末,完成了交通运输机构设置和380名涉改人员安置任务。加大力度深化交通体制改革,争取将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行业管理机构的财务收支纳入了同级财政预算管理,二是大力开展学法普法活动,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结合“五?五”普法活动,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公路法》、《交通行政执法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交通行业文明公约》、《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了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不断提高执法人员个人修养和文明素质。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层层签订了行政执法责任状,聘请了执法监督员、行政复议员,把“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摆在发展交通的突出位置。在执法过程中,我们严格要求执法人员按郴州市交通行政执法人员“五不准”和窗口服务人员“四不准”规定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确保全年未发生一起执法人员违法违规违纪及群众投诉事件,树立了公平、公正的交通运输执法形象。三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重点加强制度建设,源头治腐,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在干部使用、工程建设、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上都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实行阳光作业,在工程建设项目上,认真落实“三介入”、“三同步”的监督措施,筑牢反腐防线,防止和遏制工程建设中腐败现象的发生。在众多交通建设项目中未出现一起违法违纪案件,所有涉及工程建设的人员经得起考验,所有已完工的工程经得起检验。
“十一五”汝城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基本打破了全县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